香港物流發展问题,本港物流用地難,明日大嶼利貨運
参考:香港物流網 时间:2019-05-11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 撰文:易志明 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
本港有四大支柱產業,貿易及物流業是其中之一。根據2018年貿發局最新數據,貿易及物流業佔本地生產總值(GDP)22%,接近四分之一,逾70萬人就業。行業對香港舉足輕重,但我們面臨不少挑戰,土地不足正是一個關鍵障礙。
香港海運港口局1月公布,去年港口貨櫃吞吐量共錄得1,964萬個標準箱(TEU),按年下跌5.4%,創兩年以來最差。全球貨櫃港排名料將由第五位,連跌兩級至第七位。航運業對本港影響重大,但勢頭岌岌可危。我想藉此文談談物流業用地之難,從而指出新增土地的迫切性。
貨櫃需時周轉 3天積16萬個
香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口港,所謂轉口,是指轉口貨櫃。以往內地廠商把貨物由貨櫃車循陸路運輸來港,便會直接將貨物駛向貨櫃碼頭,緊接大輪船班期,將貨物運往世界各地。近年,由於陸路運輸的成本愈來愈昂貴,所以水路運輸為更多廠家所樂意採用。現在貨櫃經躉船上岸後,並非即時就有大船接走,而是要存放上岸,碼頭亦因此需要較大的運作空間。可惜的是香港碼頭地方不足,貨櫃被迫放置外圍。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外圍堆場的問題,嚴重影響效率。
據統計,香港每年要處理的貨櫃約2,000萬個。貨櫃碼頭全年無休,平均每天亦要處理數萬個貨櫃。正常情況下,貨櫃需要三數天周轉,包括卸貨拆櫃、消毒清潔、損傷維修等。三天的累積就可使存放貨櫃的數目多達16萬個。需知道存放十幾萬個貨櫃需要很多物流用地及堆場,可惜政府長年支援不足。
近年,每談及土地不足就會有人建議發展棕地。誠然,棕地有相應的經濟價值,地點偏遠的臨時土地作堆場的話可以作為考慮選項,但做一些物流相關配送就出現難題,原因是位置偏遠,難以找到工人配合工作。例如每年雙十一光棍購物節,貨量異常龐大,往往需要數百人同時工作。若因棕地偏遠而無人工作,試問即使有地又有何用?所以,物流業長期以來需要很多條件配合,地利與人和是缺一不可。
棕地偏遠欠人手 工廈活化增呎租
此外,經常又有人建議可到工廠大廈處理物流問題,但其實工廈的使用率已經很高,空置率亦低。政府近年經常提倡活化工廈,此舉對其他行業的發展是利多於弊,但對物流業而言,則適得其反,問題是活化工廈之後,由於供應短缺,往往導致租金飈升,物流倉儲業最終必須外遷,又只得搬去棕地上作業,造成惡性循環。
況且,棕地作業亦不是想像中便宜,以往大約是4元一呎,現在稍為興建外殼已要12元一呎,成本增幅大約兩倍。繼續留守工廈之人,亦有機會面對各項成本的挑戰。以葵青三幢現代倉儲為例,平均呎租為18元一呎,但只得五成實用面積。若以實用呎價計,則起碼超過30多元一呎,並非人人能夠負擔。
貨車泊位不足 爭電梯出入車
此外,如果去傳統式的工廠大廈,更會出現爭相使用電梯、排隊等車出入的情況,這些時間損失其實亦是經濟損失。政府對工業大廈的用途多為支援中小企,較少支援物流業的發展。要改善上述問題,除非仿效新加坡,既有物流工業園,亦有相關政策支援,否則難以成事。
發展物流要面對另一土地問題,是貨車泊位不足。香港一直沒有停泊重型貨車的停車場,有的只是短期租約所批的臨時用地。相比深圳,真是發展力度不足。長遠而言,物流業缺乏支援,貿易亦難以發展,繼而逐步喪失競爭力。
要在世界市場上維持競爭力,就要明白土地及運輸成本的重要性。若不能解決上述問題,營運成本只會愈來愈高,並逐步損失市場份額。港府對經濟發展一直聲稱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但事實上這個說法其實是大有問題。試問環觀世界周邊各大城市,何處是純自由經濟而沒有政府支援?政府若不帶頭做好基礎建設,物流業又何來發展呢?可惜的是政府缺乏整體思維,加上政務官不熟行情,令問題日積月累,難以解決。
近年,香港與周邊鄰近地區在物流業上競爭激烈。單以深圳河以北而言,深圳和廣州已急起直追,今非昔比。昔日,香港在物流業上位列榜首,與新加坡叮噹馬頭。如今時移勢易,由第一位跌至第七位。上海洋山港開通已是全球第一,現在深圳東有鹽田、西有蛇口及大鏟,分薄貨源是意料中事。但由於香港的地理優勢,葵青港必須努力加強轉口港的角色,特別要維持高效率運作。就此,近日各大碼頭營運商建議組成港口聯盟,一則減少資源重疊,以應對愈來愈大的貨櫃船;二則提升碼頭的使用率,以降低營運成本,增強競爭力。
東大嶼發展交通網 增運輸效率
我支持「明日大嶼」計劃,是因為東大嶼都會配合大灣區發展,再加上港珠澳大橋的配合,對物流業的長遠發展簡直是百利而無一害,而且更能產生協同效應。
除此以外,我亦想指出「明日大嶼」的交通網絡亦有助加快運輸效率,利民紓困。現在,香港的鐵路系統,東西兩面皆已飽和,北環綫又未知何時興建。元朗、洪水橋、南昌、東涌等地已有數以十萬計的人居住,想再進一步發展亦面對道路基建難題。相反,建設「明日大嶼」不但能夠解決居住問題,而且新交通網絡連接港島及新界北等地,大大便利了新界居民的出入以及貨物運輸。
談起填海,社會上有反對聲音,最大反對理由莫過於擔憂耗盡庫房金錢,「倒錢落海」不能回本。其實,這些疑慮是有點多餘。每逢填海,就會有新土地出現;政府一賣地,自然就會有收入,這樣耗盡庫房之說又何以成立?以港鐵為例,昔日興建南港島綫時,由金鐘至香港仔,一樣擔憂缺乏資金;結果南港島綫開通以後,拍賣駕駛學院用地,即有百多億元收入,足夠興建新路綫有餘。所以,對於「明日大嶼」發展計劃,要用長遠目光去看,才能明白社會的需要而作出理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