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湾区协同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参考:香港《经济导报》 时间:2018-12-12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拥有6700万人口,面积5.6万平方公里,GDP规模约1.3万亿美元,年航空客运流量1.1亿人次,这些指标已经直追甚至比肩纽约、三藩市、东京等成熟的世界大湾区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具有了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以及较爲发达的国际沟通网络等特点,其作爲国际级的湾区经济已经雏形初现。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以及澎湃十足的发展动力,但也存在着几大不足和缺陷,要真正成爲世界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还必须切实解决其在架构、制度、利益、交通、分工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现时大湾区9+2框架内的各城市和地区发展各有千秋,各具优势,因此,试图寄望框架内自发形成以某个城市为核心的协调机制暂时还不现实,唯一选择就是在中央层面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在大湾区内,从东往西有惠州、深圳、香港、东莞、广州、肇庆、佛山、江门、中山、珠海、澳门。虽然香港、澳门与其他广东城市位于同一湾区,但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因此,在整个大湾区建设中,港澳两地必须善用“一国两制”的优势,扮演好自身与国际对接更为便利更爲通畅的超级服务员角色,充分发挥自身历史上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以及世界各地经济密切联系的优势,为整个大湾区的国际化发展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
如何规避港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阻隔,也将是必须面对和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一国两制”虽然爲港澳地区赋予了国际化的先天优势,但同时在与内地合作与融合方面却多了一道人爲的屏障。试想,如果港澳地区在经济上不能与大湾区其他各城市融爲一体,那麽,港澳两地在整个大湾区建设发展中所获得的益处将会大大减少。然而,经济融合的条件是,港澳地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能够畅通无阻。
譬如交通,大湾区内还存在一个严重的交通短板,主要体现在靠近珠江口的粤西地区交通落后,以及珠江口两岸交通不畅的问题。打破大湾区的交通瓶颈,改变珠三角西部地区落后的交通面貌已经成爲大湾区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可以肯定,在国家推进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虽然都是以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利益最大化为最高发展目标,但在某些局部领域可能会令一些城市和地区作出一定的牺牲,如果大家都只争利益,寸步不让,最终就会把合作共赢的大事给躭误了。事实上,大湾区各城市和地区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让某个城市或地区在其劣势领域作出牺牲,那麽就应该服从大局作出让步。只有这样,中央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最终得益的还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