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垃圾回收,如何破解“垃圾围城”
参考: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9-07-20
在香港,如何破解“垃圾围城”,降低城市整体垃圾产生量和碳排放量,一直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2018年10月,特区政府环境局向立法会提交草案,建议市民以指定垃圾袋扔垃圾并缴纳相关费用。通过在社会建立“污染者自付”观念,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由此,香港的垃圾处理将迈入收费时代。
箭在弦上
在这份《2018年废物处置(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修订)条例草案》中,建议按照垃圾重量或垃圾袋种类向市民收取费用。
垃圾收费将通过政府指定的垃圾袋进行实施,垃圾袋规格共9种,容量从3升到100升不等,并拟在全港设置4000个政府指定垃圾袋售卖点。在收费实施的前3年,以每升0.11元(港币,下同)的标准收费。若一个三口之家每天使用一个常用的10升到15升指定垃圾袋,每月需缴费33元到51元。
条例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实施。垃圾收费箭在弦上,是香港多年来与垃圾分类“较劲”的结果。这个面积小、人口多的“东方之珠”,试图通过多种方式保卫生态环境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有成效,也有挫败。
对固体垃圾收费,多年前就有类似呼声。一是因为诸多举措实行后,比如垃圾分类,收效不如预期,倒逼特区政府不断尝试推行新的政策。二是现实压力大。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表示,过去30年,香港的都市固体废物量增加逾八成,远超同期人口增长。
综合种种因素,经过多年酝酿,香港决定向厨余、纸料和塑料为首的固体垃圾“开炮”。据介绍,香港推出的垃圾收费模式主要针对居民楼、村屋、街头商店以及机构、营业场所等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占被填埋的城市固体废物的80%,此举有望从源头有效减少垃圾产量。
由此可以理解,垃圾按量收费旨在通过经济诱因,培养市民减少弃置废物的习惯。
教育先行
香港特区政府早前就征费进行公众咨询,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支持此计划。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黄焕忠是垃圾按量征费的支持者。他表示,香港的垃圾填埋场“告急”,再不采取行动就会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他认为,垃圾收费的概念其实是通过与自身利益挂钩,让很多人对制造垃圾有所收敛的方法。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垃圾收费法条的推行,也会带来更多非法弃置垃圾、使用非指定垃圾袋等问题。同时新政策的推行,也对当地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否向综援户等低收入家庭收费,也成为探讨焦点之一。有区议员希望相关人士获豁免,但有环保组织认为,基于“污染者付费”的公平原则,不赞成全面豁免,但同意透过关爱基金支援,或特区政府可适量派发指定垃圾袋予以关照。
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黄焕忠认为,试行垃圾收费,政府除了提供前期的准备,还要做好监督作用,防止有人为避免收费而随处乱丢垃圾,破坏整体环境卫生。
为了进一步获得民众支持,特区政府的策略是以教育先行,提高公众对减废回收和收费安排的认识,并加强社区支援协作。据悉,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会增设外展队,到社区协助减废回收,并向社区回收中心提供资金。此外,特区政府还推出了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专题网站,详细告知收费情况。
立体模式
宣传教育是推动源头减废的关键,但要落实还需有硬措施。据悉,特区政府未来会派出执法人员在废物收集点进行检查,并设立举报热线。
台湾地区最初实推行垃圾收费时,也难免有居民会随意丢弃垃圾。黄锦星表示,当法案正式实施时,会给予香港市民半年的适应期。这半年内,执法人员仅会对违规丢弃垃圾行为做口头警告。当适应期结束则会对违规行为进行罚款,情节严重或屡教不改者将被指控。
黄锦星介绍,罚则包括定额罚款,严重者会被监禁。到时如有个别人还乱丢垃圾,将会至少罚款1500元。这相当于普通家庭数年垃圾袋的使用费用,违法代价非常高昂。
有人说,香港采用这种与台北类似的“随袋征收”模式向垃圾宣战,是人口高密度城市破局“垃圾围城”的重要尝试。
再说,在垃圾收费的背后,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培养环保意识并非一时之事,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和长期的影响。
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以及废物收费等环保法律的制定,香港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立体的环保模式。许多香港市民正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环保行动。大家都明白,对城市固体废物的有效控制是建设“无废香港”的关键一环。唯有如此,真正做到从源头减废,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一个绿色香港的良好形象,造福香港市民,造福香港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