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粵港澳物流無縫對接,解决貨物貿易便捷化問題」
参考:大公報 时间:2018-11-26
中聯辦經濟貿易處經濟部署理副部長杜子君在「如何實現大灣區物流及貿易協同效益」論壇致辭時指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存在貨物貿易便捷化的問題,繼而影響貨運的運行效率和產品成本,期望未來能消除不必要的行政手續,達至三地物流無縫對接。杜子君又指出,大灣區內多個核心城市均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未來亦可用於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
科技有助貿易便利化
截至今年六月底止,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經濟合作區共82個,投資金額達280億美元。杜子君說,當中區域貿易自由化水平仍然偏低,面臨通關貿易物流成本較高;基礎設施落後;海關、投資、稅收、貨幣等多種政策多變和貿易投資壁壘與障礙等問題,強調會在未來工作中一步步解決。
他以中歐班列為例,截至目前,中歐班列開行超過1.1萬列,運行線路達65條,連接歐洲15個國家的44個城市,累計運輸貨物92萬標箱,在推動貿易暢通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惟他指出,中歐班列正面對物流便利化的問題,如個別國家規定進入該國列車須更換該國指定集裝箱、入境商品要更換該國海關編碼。此外,國與國之間的檢驗、檢疫和通關標準不同,亦增加了班列貨運運行成本,以及降低效率。
據統計,中歐班列在海關的滯留時間,佔全程運輸時間的30%,而在口岸滯留的時間中,因海關查驗等因素導致的滯留佔60%。杜子君相信,若班列能享受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和統一單證,享受通關便利,則有效提高班列競爭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杜子君進一步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下進行的,三地均有各自的進出口海關、產品規格和檢驗檢疫制度,故如何改善當中的便利化程度,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